湖南第二大城市,凭什么?
大家好,我是Eric。
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,
我想和大家说说三湘大地。
此前,我在中讲述了湖南的米粉文化,
在里介绍了新晋的网红城市郴州,
而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这座城,
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熏陶,
更撑起了湘菜的半壁江山。
雁阵惊寒,声断衡阳之浦,
凄清美感的古诗文,抒发着与它有关的诗意;
抗日保卫战的惨烈悲壮,
让它成为中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;
苍翠的南岳,是它的旅行名片,
每年都能吸引众多香客来此请香......
△衡阳抗战纪念城。图/@维基百科
衡阳。
还有一个颇具韵味的别称——雁城。
它是湘南地区的龙头老大,
亦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长期缺乏存在感。
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,
衡阳日常低调,很少出圈,
却在历史的诗意与现实的骨感中周旋着,
△衡阳东洲岛上的建筑。图/小红书@Brody
这里不仅有寄托着衡阳人乡愁的米粉,
还有洋溢着烟火气、遍布五湖四海的家常衡阳菜。
缺乏存在感的湖南第二城
衡阳到底有多缺乏存在感?
提到长沙,人们会想起橘子洲头和茶颜悦色。
△长沙橘子洲头。图/@摄影师梵高
提到岳阳,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《岳阳楼记》脍炙人口。
提到湘西,凤凰古城和芙蓉镇已经被旅客提上日程。
提到浏阳,《浏阳河》朗朗上口的旋律中,有着烟花与浪漫。
提到湘潭,无数名人的名字会浮现,还有和那一口有嚼劲的槟榔.......
△浏阳浪漫的烟花
邵阳有老酒,永州有八记,
湖南城市多具备鲜明的性格和标签,
就连长期被作为贬谪之地的郴州都被注入了网红属性,
唯有衡阳,在过客眼中仿佛成了衡山的附庸——
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座城市,
要么是从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中的名句开始,
要么则是通过南岳衡山了解一二。
中国城市的命名大多与地理有关,
衡阳便是如此。
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,
衡山之南,便是衡阳。
然而,或许是宗教底蕴远高于山林风光,
作为五岳之秀的衡山出镜率并不高,
以至于鲜有人知道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的南山就是这里。
抵达衡山之人几乎都会在南岳大庙拜上一拜,
但并非每一个人都会登上山顶的祝融峰,
这也像极了衡阳不善于营销的特质。
与人到郴州打摆子的邻居相比,
三面环山中坐落于湘中盆地的衡阳,
在湘江和祁水,白水、宜水、舂陵水、蒸水,耒水等河流的滋养下,
称得上是湖南的天府之国,
△湖南地图。图/@地图窝
然而这个距离长沙和广州分别只有半小时和两小时高铁车程的城市,
反倒因为四通八达的交通位置,
让无数游人与它擦肩而过,
就连费笔墨介绍的文章都少之又少。
在我小时候,
父母一直灌输着衡阳是湖南第二大城市的概念,
二十年前初到衡阳的体验也加深着这种印象。
事实上直到今天,
衡阳都拥有着仅次于长沙的人口规模,
主城区的面积也刚刚才被株洲超过。
但老一辈湖南人对衡阳怀抱敬意,
绝非依托城市数据这般肤浅,
而是因为历史上的雁城,
真的很有存在感。
忆昔小上海,曾是湖南第一城
在我的的中学时代,
两个衡阳的室友让我印象深刻。
一位名曰雁城,一直为自己的名字感到骄傲,
一位自诩诗人,提及风雅颂赋比兴那叫一个投入。
后来随着我对衡阳了解渐深,
发现他们确实拥有衡阳这座城市的特征——
提到历史,十分自豪;言及底蕴,总有话讲。
由于是北雁南飞的终点,
自古以来,衡阳就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称颂。
北雁南飞,至此歇翅停回是雁城的由来,
范仲淹一句衡阳雁去无留意,
更增加了衡阳的知名度。
△衡阳地标之一的回雁阁,位于回城区被誉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景内。图/@维基百科
而作为三湘大地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,
衡阳之名早在三国时期就以衡阳郡的形式存在,
吴三桂反清复明时期短暂定都于此;
抗战时期又成为南方重要据点,
和重庆、昆明的经济地位相当,
收获了小上海之名;
新中国建立初期,
衡阳铁路局书写中国铁路的岁月史书,
后来分出广州铁路局和武汉铁路局,
雁城一度提供了湖南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,
其影响力长期以来都能与长沙分庭抗礼,
称得上是一段时期里的湖南第一城。
△今天苗圃大树旁的衡阳铁路博物馆,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。图/小红书@云边有个小卖部
当你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漫步于今天的衡阳,
会显著体会到一种落差感和反差感——
像中国大多数普通的地级市一样,
这里也拥有迷你机场、老旧大楼和拥堵街道,
却很难让人和大城市联系到一起;
△衡阳一隅。图/小红书@KUKU与杂货铺
雁城三塔等古迹散落于城市公园的各个角落,
这些遗存又都在古朴中新得有些不寻常。
究其原因,还得说到79年前的衡阳保卫战,
当时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日本侵略者,
霸蛮的衡阳军民坚守了47天,
4万余栋房屋在日本人的狂轰滥炸后只剩45间,
战争的惨烈程度常被拿去和莫斯科保卫战相提并论。
△南岳衡山纪念衡阳保卫战的忠烈祠
千年古城几乎被夷为平地,
衡阳只能从头开始,
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全面向省会长沙倾斜,
雁城的存在感日益降低。
我携着妻子再次踏上衡阳的土地,
距离第一次相逢已经过去十余年,
城市给人带来一种时间停滞的错觉,
甚至不少区域都给人以90年代的既视感。
△衡阳街头巷陌的景致。图/小红书@一碗清补凉
然而当你带着品味的心态重新审视这座城市,
才会体会它饱经沧桑的韵味。
犹记得中学之时,雁城和诗人两位室友和我讲述家乡的况味。
他们说,衡阳人才辈出。
东汉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,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、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、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、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......都曾被衡阳的山水养育。
他们说,衡阳底蕴深厚。
衡山上的般若寺(今福严寺)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渊薮,刘禹锡与柳宗元曾在此分别,位于蒸、湘、耒水汇流处的石鼓书院始建于唐代,曾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,船山书院亦是湖湘文化的文脉......
天下书院,楚为盛,楚之书院,衡为盛。
衡阳重文崇佛,总以自己的方式将惟楚有才诠释,
湘江之中的东洲岛,便在书院和寺庙的点缀下焕发生机,
△东洲岛上的楼阁,有些橘子洲的韵味。图/小红书@四食不惑
石鼓书院虽不复往日痕迹,面对一波湘水时依旧容易让人生出逝者如斯的感慨,
若恰有衡阳雁飞过,大概会不自觉俄吟诵起杜甫写下的那句万里衡阳雁,今年又北归。
是啊,潇湘八景中落雁平沙的景致,
以及曾国藩在此创建湘军的历史,
仿佛在民国抗战时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消失殆尽,
文明的钟声依旧在修葺一新的景致中隔空敲响。
△石鼓书院眺望江水。图/小红书@巍巍峨眉
如今的衡阳市区,
正将古老的景色修复为一座座宜人的公园,
本地人在与南岳遥遥相望的岳屏公园中喝茶、打牌和溜达,
衡阳保卫战中著名的方心觉壕就处于公园僻静的一角,
岁月的沧桑与静好就这样融汇于一处。
对于寻常百姓而言,历史的命题过于宏大,
衡阳人所能抓住的也唯有当下。
△衡阳来雁塔,为战后重建,衡阳有着三塔锁三江的说法。图/小红书@HekTor
河流自北向南穿城而过,
人们忙碌于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解放路,
西边的南华大学是雁城教育的象征,
红湘路则是一片美食荟萃之地。
衡阳五行属火,城市性格仿佛也自带火辣,
这种火辣,说的当然不止是人的处事方式,
还于历史的传承中呈现在那令人垂涎的佳肴之中。
△餐桌上的衡阳。图/小红书@七七
一桌衡阳菜,撑起湘菜半壁江山
在湖南,嗦粉是一种生活态度,
提起舌尖上的衡阳,最先想起的自然也是米粉,
这其中,又以鱼粉和卤粉最具代表性。
与郴州鱼粉浇满令人望而生畏的辣椒红汤不同,
衡阳鱼粉追求的是鱼肉的鲜和汤水的浓,
因此从长相上就非常的不湖南,
却是衡阳人早餐桌上的明星产品。
事实上,河鲜也是衡阳食谱重要的组成部分,
从炒小鱼小虾到鳝鱼炒蛋,
无不激发着水产的原香味道。
至于衡阳卤粉,则脱胎于桂林米粉,
然后在前辈的基础上加入湖南特色,
酸笋和豆角显得更加温和,
取而代之的是将香辣融为一体。
在衡阳,如果你不知道吃什么,
嗦一碗粉总是没错的,
碎肉粉、三鲜粉、酸辣粉、筒子骨粉、牛肉粉、牛腩粉......
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△在衡阳,没有人不知道紫竹林
当然,仅仅依靠一碗粉就撑起湘菜半壁江山显然是不现实的,
衡阳餐桌上真正撩人的,是那一碗碗土出了圈的家常菜。
众所周知,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,
其下又有湘江菜、湘西菜和洞庭菜三大分支,
衡阳菜就是湘江菜的代表。
如果说湘菜之源祖庵菜代表着湘菜的灵魂,
那重油重辣的衡阳土菜就是肥满多汁的肉体,
既将辣和鲜完美结合,也有鲜明的地域性,
口味香浓,原汁原味,
充满了家长里短的草根色彩。
在衡阳地区,饭桌上第一道菜都是一个大碗,
它有个文雅的名字叫玉麟香腰,也是当地俗称的头碗,
红枣、虎皮蛋、红薯丸子、草鱼丸、土鸭蛋片、木耳肉片等食材齐聚一堂,
吃到嘴里颇有层次感。
衡东脆肚是衡阳菜的另一个代表,
这道菜要用到被誉为土菜之魂的黄贡椒炒